首页 > 大学信息 > 正文

莫里斯·拉威尔出生于哪里

2024-08-18 07:11:36 | 高考信息网

今天高考信息网小编整理了莫里斯·拉威尔出生于哪里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莫里斯·拉威尔出生于哪里

莫里斯·拉威尔出生于哪里


莫里斯·拉威尔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Ravel,1875年3月7日—1937年12月28日),出生于比利牛斯西布恩小镇,是法国著名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
莫里斯·拉威尔追求表现乐思的自由,但他同时几乎总是留在古典形式和严格的艺术规则的框框之内,同古典传统始终保持牢固的联系。
中文名:莫里斯·拉威尔
外文名:MauriceRavel
国籍:法国
出生日期:1875年3月7日
逝世日期:1937年12月28日
职业:作曲家
代表作品:达芙妮与克罗埃,鹅妈妈,茨冈,波莱罗舞曲,水的嬉戏
个人经历
莫里斯·拉威尔在1875年3月7日生于法国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区小城西布勒(Ciboure)一个工程师家庭,母亲是巴斯克族血统,拉威尔生下后不久全家便迁居巴黎。
拉威尔从小接触音乐:七岁开始学钢琴,十四岁进巴黎音乐学院系统学习(1889年)。
像德彪西一样,拉威尔青年时代在学院环境中已有追求标新立异的创作构思和不同一般的崭新音响的倾向,他的精神气质的发展受象征派诗人如马拉美等的影响很大。但是即使如此,对现代主义的倾心并没有使拉威尔走上绝路,相反地,人们认为拉威尔却善于在“死胡同的尽头找到通向美丽的新田野的敞开着的大门”。换句话说,在使法国音乐从瓦格纳的"霸道"中解放出来的斗争中,是德彪西最先发难,而拉威尔则是他的年幼的同道。
拉威尔的早期创作受过德彪西革新思想的强烈影响,他的作品较多地体现了印象派和世纪末的思想。但是在他成熟时期、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他的创作却更加严谨朴素,由于夏布里埃和萨蒂的有力影响和对法国古钢琴音乐、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配器以及李斯特的钢琴写作的热衷,拉威尔转而追求更明确的音乐语言。于是他决然放弃印象派的那些理想,回到更古老、更纯粹的法国音乐传统,同民族民间音乐、特别是同西班牙民间音乐保持更为密切的联系,形成了所谓"法国新古典乐派",并用一些富有独创性的和弦语汇、管弦乐音色、主题和形象、以及大胆引进的爵士音乐因素等,丰富了当时法国的音乐。
拉威尔的乐队中常可看到作为整个作品的曲式结构的重要支柱的宽广旋律,他的乐队色彩也要确定得多,而且也更辉煌、华丽。
拉威尔的音乐的节奏多半不脱离节拍的约束,用斯特拉文斯基的话说,他像"瑞士的钟表匠"一样精确。此外,拉威尔的作品也更有调性基础,虽则他有时在其精致而大胆的移调中,也像德彪西那样近于无调可寻。但是,也有人认为,尽管拉威尔的一些手法表面上酷似德彪西,他的创作倾向却更接近斯特拉文斯基、米约和萨蒂,他的后期作品是同德彪西背道而驰的。
拉威尔的创作并非立刻就能得到公众的承认。1901-1903年间,他参加三次罗马大奖比赛,一次次出人意外地落选了;由于评选委员会的宗派主义作怪,他在1905年第四次提出参加比赛的申请竟然遭到拒绝。为此,当时巴黎的艺术界和出版界都表示极大的愤慨,一些作曲家、作家、画家以及普通的音乐爱好者出来声援,终于迫使音乐学院进行改组,由平素最能赏识和支持拉威尔的福莱出任院长。这时拉威尔在音乐界实际上已成为胜利者,声名就此与日俱增。
其实,在1905年,拉威尔已有不少广泛闻名的作品问世,其中有钢琴曲《为已故小公主而写的帕凡舞曲》(1899年)、《F大调弦乐四重奏》(1902年-1903年)、钢琴《小奏鸣曲》(1903-1905年)和钢琴套曲《镜子》(1905年)等。他在1901年写出的钢琴曲《水的嬉戏》(或译《喷泉》),无疑是运用印象派钢琴新技术以描写"水"的第一首杰作,在现代钢琴音乐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它却比德彪西著名的《版画集》中的《雨中花园》早两年出现,比他的《水中倒影》还早四年写出。此后,直到1914年,拉威尔的著名作品还有管弦乐曲《西班牙》狂想曲(1907年)、钢琴二重奏《鹅妈妈》(1908年)、《华贵多情的圆舞曲》和舞剧《达夫尼斯与克洛哀》(1911年)等。在这一段时期中,拉威尔基本上顺着他的早期风格而发展,他设计出的一些和弦语汇在个别作品中显得相当复杂。
他在1915年写出的《钢琴三重奏》和在战争期间构思而在退伍后完成的钢琴组曲《悼念库泊兰》,一般认为都是作者最富于深情的杰作。战后他的创作,主要有舞蹈诗《圆舞曲》(1920年)、音乐会狂想曲《茨冈》(1924年),精微细致且富有异国情调的《马达加斯加歌曲集》(1926年)和一首被誉为当代最珍贵的艺术纪念碑的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1928年)等,他为莫索尔斯基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所作的配器(1922年)也是举世闻名的。他最后的作品是在1931年写成的两首钢琴协奏曲。
拉威尔是一位著名的教师,在他为数不多的私人学生中,有罗朗-曼纽尔(A.Roland-Manuel,1891-1966)、英国著名作曲家沃安·威廉斯(R.VaughanWilliams,1872-1958)等。三十年代初,拉威尔就为严重的脑肿瘤所苦,几乎无法创作,只是在1934年最后为影片《唐·吉诃德》写过三首歌曲,到1937年间经过手术治疗无效,终于在12月28日在巴黎辞世。
他七岁开始学钢琴,进步很快,十四岁考人巴黎音乐学院钢琴预科,两年后升入贝里奥老师的钢琴班并同佩萨尔学习和声。在班上结识了与他同岁的西班牙学生瑞卡多·维涅,他深深羡慕维涅卓越的钢琴演奏技巧,曾狂热地苦练以求赶上,但由于常常被懒散的情绪支配,这种兴之所至的热情未能得到预期的效果。自此维涅成了他的终身好友,总是热情地演奏他的新作。这时,拉威尔对作曲十分热心,最早写达的两首钢琴曲《古风小步舞曲》、《百闻的景色》中的第一曲《哈巴涅拉》(1895),已经显示出他的个性。1897年,他又向盖达尔日学对位,问福莱学作曲。
刚进音乐学院不久,拉威尔就受到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喜爱波特莱尔.马拉美的诗歌和爱伦·坡的作品。1889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演出的里姆斯基·科萨柯夫绚丽的管弦乐作品和爪哇加美朗乐队演奏的东方音乐,深深吸引了这位十四、五岁的音乐院学生。后来,他又接触到法国作曲家夏勃里埃尔色彩性的和声以及艾立克·萨蒂的新奇怪诞的音乐思想和音乐创作。在他自己的习作中,也开始探索一些新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方法,使他在保守的音乐学院中“名声不佳”。佩萨尔是位良师,他总是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福莱也充分认识到拉威尔不同凡响的创作才能,即使是这两位开明的教师,都感到他的音乐思想太放肆,他所运用的和声手法也过于新奇。
拉威尔总是孜孜不倦地为参加音乐学院每年举行的比赛而努力。1901年,他决定参加罗马奖的竞赛。罗马奖是法国政府为奖励绘画雕塑、版画、建筑与音乐等艺术领域的优秀人才而设。通过考试,获罗马大奖者可到设在罗马的梅迪奇庄园去进修三年。自1803年设音乐奖以来,柏辽兹、古诺、比才、德彪西等音乐家都曾享受这一待遇。但在这一年的此赛中,拉威尔仅获第二名。老师福莱深信他是可以拿到大奖的,劝他第二年再作尝试。出人意外的是,第二年他又失败了。1903年再次落选,福莱大为震惊,与其他几个对拉威尔的才能深信不疑的著名音乐家共同提出抗议也没有用。到了1905年,拉威尔已快超过罗马奖竞赛者的年龄限制,决定再作一次尝试。此时,他已发表过《古风小步舞曲》、《为悼念一位夭折的公主而写的帕凡舞曲》、《水的嬉戏》等作品。
在考罗马奖的那几年,他又创作了《F大调弦乐四重奏》和《小奏鸣曲》,已是个名扬全国甚至欧洲大陆的青年作曲家。然而他却又一次名落孙山,在预选中就被淘汰。为此,全法国进步的音乐家纷纷表示反对,报纸和知识界也为他鸣不乎。罗曼·罗兰撰文说,"我不是拉威尔的朋友,甚至可以说,我个人对拉威尔的难以捉摸、过于精雕细琢的艺术并不好感。但是正义驱使我说,拉威尔不仅仅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学生,他已经是我国音乐学派不可多得的最杰出的青年大师之一。拉威尔不是作为学生,而是作为一个身分已经证实的作曲家来参加比赛的。我佩服那些敢于裁判他的作曲家,他们又将由谁来裁判呢?”这一事件酿成一场社会风波,迫使音乐学院院长泰奥尔·杜布瓦辞职,由福莱接替他的职务。
二十世纪初,巴黎的艺术生活十分活跃,蒙马台区和拉下区住着许多不满现实的青年艺术家。拉威尔亦与一批艺术上反对保守势力、追求标新立异的艺术家结为朋友,他们自称“捣乱分子协会”,成员有作曲家弗洛朗·施密特、莫里斯·德拉日、安德烈·卡普莱、卡尔伏科瑞西以及西班牙作曲家德·法亚、钢琴家瑞卡多·维涅,稍后还有斯特拉文斯基以及一些画家、作家、评论家。他们常常在画家索尔德的画室里就艺术、音乐、文学和政治进行长时间的、认真的讨论,彻夜地弹琴、喧闹,使周围的邻居不得安宁,不久就搬到僻静的德拉日家中聚会。拉威尔的钢琴组曲《镜》就是题献给这个协会的会员的。1908年他的《西班牙狂想曲》在音乐会上首演,“捣乱分子”们全部出动为之助威,生怕这部作品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实际上,拉威尔的见解远不如这个协会其他成员来得激烈,他总是温文尔雅,被人称为“道道地地的波特莱尔式的公子哥儿。”
德彪西的歌剧《佩列阿斯与梅雨桑德》于1902年在巴黎上演,它使拉威尔深受感动,这时,两位作曲家才初次会面。1903年拉威尔写了三首管弦乐伴奏的歌曲,可看到德彪西对他的影响。有的评论家认为他是德彪西忠实的后继者,的确,他们接受了相近的文艺思潮的影响,同样追求色彩性的音乐效果,但从拉威尔以后的发展来看,两人在美学观上是不一致的。拉威尔甚至对有人说他的《水的婚戏》是受德彪西的影响表示抗议。1905年以后是他主要的创作时期,产生了《鹅妈妈》组曲、《夜之幽灵》、一些歌曲及喜歌剧《西班牙时光》等。1909年,俄罗斯芭蕾舞团风靡巴黎,给拉威尔极深的印象。他马上拿了作品去找经理狄亚吉列夫并接下了一个任务:根据希腊神话《达夫尼与克洛埃》写一部芭蕾舞剧。为了写出这份精巧的总谱,他花了惊人的心血,单是最后一场酒神宴就写了一年。下一部作品《高雅而伤感的圆舞曲》首演并不出色,后在舞蹈家特鲁哈诺娃的请求下,将它编成一部情节类似《茶花女》的芭蕾舞剧《阿德莱德或花的语言》则轰动一时。这一成功促使他把《鹅妈妈》组曲配器,用睡美人的故事为题材,也编成了芭蕾舞剧。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波及到这位音乐家,他入伍当兵,在军中任货车驾驶员。战争对他是一场可怕的经历,他逐渐对帝国主义的嗜杀深恶痛绝,感到德、法两国人民卷入这场战争是毫无意义的,因而不顾舆论的指责,拒绝签名支持一个旨在阻止法国演出德国音乐的组织。1917年他的母亲去世,更使他陷入了严重的沮丧之中,健康急剧恶化,于这年夏天退役。
个人生活
父亲是个有瑞士血统的法国工程师,曾应聘去西班牙搞铁路建设,在那里认识了一位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姑娘马丽·德劳特,与她结成夫妇。小拉威尔出生才几个月,全家迁往巴黎。三年后,添了弟弟爱德华。父亲爱好音乐,想培养两个儿子成音乐家,结果只有莫里斯走上了这条道路。
1932年他遭到一场车祸,头部受伤。不久,出现了偏瘫的征兆。曾尝试休假治疗,前往西班牙、靡洛哥旅行,仍无显著好转,自此丧失了工作能力。1937年12月19日做脑手术无效,于28日凌晨在医院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主要作品
莫里斯·拉威尔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另外,他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使得此曲广为流传。
波莱罗
1928年,西班牙芭蕾舞女演员伊达·鲁宾斯坦约请拉威尔(1875—1937)为她写一篇舞蹈音乐。最初,拉威尔不愿为此创作新的作品,但答应把西班牙作曲家阿尔贝尼兹(1860-1909)的几首钢琴曲改编为管弦乐曲。后来拉威尔知道阿尔贝尼兹作品的配器权属于费尔南德斯·阿尔博斯(1863-1939),他已为舞蹈女演员阿根蒂娜把阿尔贝尼兹的作品改编为一首舞蹈组曲,于是拉威尔不得不创作新的管弦乐曲。他心中酝酿着一个配器构思,要把这个作品写成一首乐队练习曲。全曲是一个巨大的“渐强”,在小鼓无休止的三拍子节奏背景上,由各种乐器演奏的两个17小节的旋律不断反复。在以压倒一切的力量奏出尾声以前,音乐突然滑进了E大调(旋律大调),造成了和单纯的手法全不相称的独特效果。
拉威尔这个别出心裁的曲子,就是著名的《波莱罗》。《波莱罗》由尼金斯卡编舞,1928年11月22日首演于巴黎。场景是在一家烟雾迷漫的西班牙旅馆里,鲁宾什坦打扮成一个吉卜赛女郎,头上插着梳子,围着围巾,站在台子上跳舞,观众围着她喝彩。跳得愈来愈红火的舞蹈,引起了围观者的愈来愈狂热的情绪。最后,他们把她抓起来,高高地举到自己的头上。《波莱罗》在巴黎演出后,引起了许多舞蹈演员和舞剧编导的注目。爱尔兰舞蹈演员多林(1904-)把它作为自己的独舞保留节目,连续演出许多年;俄国舞蹈演员利法尔(1905-1986年)演出的《波莱罗》,虽仍作为西班牙主题来处理,却避而不跳传统的西班牙舞。因为具有固定不变的旋律和节奏型的拉威尔此曲,和真正的波莱罗已很少共同之处。其舞台设计,布景是白的拱廊和血红的天空,利法尔化妆成一个斗牛士,刚从斗牛场上胜利归来,以滑稽的姿态逗引着一位倾慕他的妇女。他的敌人出现在他的面前,夺走了这个妇女,斗牛士大失所望,昏昏沉沉跌倒在地,受了重伤。欢度节日的人群继续他们的狂欢,好象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舞台上渐渐挤满了人,乐队最后的“渐强”伴随着斗牛士的死去。
儿童组曲鹅妈妈
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原来是四手联弹钢琴组曲,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儿童组曲——采用儿童题材、为儿童创作、供儿童演奏的组曲。采用儿童题材——内容取材于法国作家贝洛(1628—1703)、奥努瓦夫人(约1650—1705)和博蒙夫人(1711—1780)的童话;为儿童创作——这部组曲是1909年拉威尔为他的好朋友哥台勃斯基的两个孩子创作的,并把这部作品献给了他们;供儿童演奏——1910年4月,这部组曲在巴黎独立音乐协会的一次音乐会上初次演出时,担任钢琴四手联弹的是六岁的韦尔热尔和十岁的拉米。《鹅妈妈》作为一部地道的儿童组曲,似乎只差作曲者不是儿童了。但拉威尔告诉我们:“我写这部组曲,目的是要唤起童年时代的诗意,因此手法就必须单纯,一切表面的效果只好摒弃不用。”可见作曲家也是怀着一颗童心来创作的。1911年,拉威尔把《鹅妈妈》改编为管弦乐组曲,后来又加上了两个乐章,改变了各乐章的次序,并用间奏曲把它们贯串起来,成为舞剧音乐。舞剧由拉威尔根据贝洛等的鹅妈妈故事编剧,让娜·于加尔编舞,1912年1月首演于巴黎。这是一出别有情趣的儿童舞剧,拉威尔特地设计了一个小舞台,演出弗罗丽娜公主之梦的童话故事,显得分外小巧玲珑,稚态可掬。两个扎着黄头巾的黑孩子担任司幕和换景。故事以睡美人为蓝本,纺车之舞一场,
公主在花园里跳舞,她的保姆坐在纺车旁。公主跌倒在纺车上,锭子刺痛了她的腰。当她着了睡魔,沉睡在卧榻上的时候,朝廷群臣们围着她跳林中睡美人的帕凡舞。接着是一系列的梦:在缓慢的小型圆舞曲伴奏下,开始了美人与野兽的对话,后来野兽变为一个漂亮的王子。两个黑孩子在间奏曲的乐声中调换布景。下一个梦是小拇指(矮子)和他的小兄弟们穿过树林,一路撒下面包屑,作为回家时的指路标志。但当孩子们睡着时,小鸟把路上的面包屑吃了个精光下面的场景是摆设着十八世纪中国古玩的皇宫,宝塔皇后(丑姑娘)和她的情人青蛇在一起。五声音阶的叮当声和锣声伴奏着东方风味的舞蹈。王子登场,发现弗罗丽娜公主睡在仙园里。他吻了她一下,公主就醒来了。《鹅妈妈》舞剧在英、美演出时,常常删了拉威尔为舞剧音乐增写的两乐章和间奏曲,完全按照《鹅妈妈》组曲五乐章的布局:帕凡舞——魔园——小拇指——睡公主——美人和野兽。演的是一个小女孩梦中的奇遇,每一乐章都是以她为主角。
丑角的晨歌
《丑角的晨歌》作于1905年,最初是钢琴组曲《镜子》中的一首,1918年作者又将它改编成管弦乐曲。晨歌,是指一种带歌曲的诗体,内容描述一位热恋着的青年在黎明时分与情人依依惜别的情景。《悼念死去公主的帕凡舞曲》,作于1899年,原为钢琴曲,1912年改编为管弦乐曲。这是西班牙宫廷中举行哀悼仪式所用的舞曲,能令人想象一位公主去世时的沉痛气氛。
据拉威尔自己称,他选用这个曲目,只不过是喜欢这一名称的读音而已,并非真借此表露某种哀伤的情绪。这是莱纳第一流的诠释,在《西班牙狂想曲》中含有浓烈的芳香及气氛,在《丑角的晨歌》中夹杂着情人惜别和忧伤,使人能像莱纳那样捕捉到这样的听觉美感,30年前的录音,但音效仍然一流。这版CD,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
左手钢琴协奏曲
科拉尔钢琴
马泽尔指挥法国国家交响乐团
作品简介:《左手钢琴协奏曲》是拉威尔受约特地为独臂的奥地利钢琴家维特根施泰因而作。这部协奏曲具有爵士乐的效果。全曲只有一个连贯的单乐章,分成三个平衡的段落。第一部分是主题的呈示,钢琴独奏有一个雷鸣般的华彩段。第二部分是一段开始主题的爵士乐表达。第三部分是高潮乐段,在钢琴华彩之后,以强调快板主题而告终。科拉尔这个版本,录音极其出色,透明的管弦乐与华丽明亮的钢琴音色一览无遗,马泽尔的指挥也颇敏锐。这版CD,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
管弦乐:《西班牙狂想曲》《波莱罗舞曲》《圆舞曲》
舞剧:《达夫尼斯与克洛埃》
歌剧:《西班牙时刻》《孩子与魔术》
室内乐:《引子与快板》《F大调弦乐四重奏》《钢琴、小提琴与大提琴三重奏》《小提琴和大提琴奏鸣曲》
钢琴:《水之嬉戏》(《喷泉》)、《鹅妈妈组曲》《镜子》《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古风小步舞曲》
协奏曲:《左手钢琴协奏曲》《G大调钢琴协奏曲》
人声和钢琴:《自然界的历史》(二首希伯来歌曲)
人物评价
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他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另外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而以独创的手法运用这些传统戒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对于音乐的描述性,他主张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关注事物的本质和浓郁的色彩,并认为真正的诗不能是长篇大论,而是在于真正的感情。

莫里斯·拉威尔出生于哪里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有什么区别?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区别如下:

1、两者创办的时间不同: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1993年创办,创办历史更为悠久。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2002年4月创办。

2、两者在属性上有区别: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属性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市属普通专科高校、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属性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省属专科高校、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 高考信息网

3、两者所获得的主要奖项不同: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主要获得过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 、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等奖项。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主要获得过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2004年)、国家级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2010年)、广东省“一流校”建设单位(2015年)等奖项。

4、两者在招收专科本科生方面有区别: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有17个教学单位,开办4个联合培养试点本科专业(在2012年首次开始招收本科生)、80个专科专业。由此可知,该学校除了招专科生外,还可以招到本科生。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有9个二级学院,开办45个专科专业。由此可知,该学校除一般招的都是专科生。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莫里斯·拉威尔出生于哪里

深职和深信哪个好一点

高考信息网(https://www.gkx.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深职和深信哪个好一点的相关内容。

两个学校都很好。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以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拥有国家级、省级的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注重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提供丰富的实习实训机会,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职业技能。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则专注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领域,课程设置前沿,师资力量雄厚,特别是与腾讯等企业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和就业机会。

以上就是高考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莫里斯·拉威尔出生于哪里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高考信息网:www.gkx.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莫里斯·拉威尔出生于哪里”相关推荐
丁阳出生于哪里
丁阳出生于哪里

丁阳出生于哪里丁阳丁阳,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在媒体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多项重大项目研究。曾荣获: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008年科技部“科技奥运先进个人”等。研究方向为钢结构与空间结构设计理论及工程应用。中文名:丁阳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山东职业:教师毕业院校:天津大学主要成就: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2024-08-18 22:12:55
海杰出生于哪里
海杰出生于哪里

海杰出生于哪里海杰海杰,诗人、策展人、影像批评家、专栏作家。曾供职于国内多家媒体,现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等职。在《读书》、《新周刊》、《南方周末》、《中国摄影》、《摄影之友》、《中国摄影报》等杂志报刊发表文章逾百万字。曾出版中国首部单车BMX书籍《单车炫影》,出版摄影评论《照镜子的人》(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表态》(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3年版)。曾任第二届大

2024-08-23 02:45:29
何农出生于哪里
何农出生于哪里

何农出生于哪里何农从东九时区、红番部落、巴国布衣、川江号子,到2008年初布衣客栈式的主题酒店,何农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中一次次试验着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今天,以“中国风、新川菜”为特色的巴国布衣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成都、拉萨、三亚、贵阳等地有多家连锁店。其生平和经历被收录《我的三十年。百姓影像》一书,2008年12月,在由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天府早报、四川在

2024-11-15 03:46:17
梅静出生于哪里
梅静出生于哪里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一、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为,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二、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简介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99年,是浙江省较早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之一,地处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学校以“守正创新”为校训,秉持“教育为人生奠基,办改变人一生的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以“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为培养理念,

2024-10-16 01:31:27
康慷出生于哪里
康慷出生于哪里

康慷出生于哪里康慷康慷,中国新生代民歌手全球华人和平大使、绿色环保形象大使,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师从于中国音乐学院金铁霖院长学习声乐。荣获意大利“贝利尼”国际音乐艺术家比赛大奖代表作:《美丽中国年》《今天的中国》《和谐的家》《康美之恋》《北京之夜》《围龙屋》《让我们舞起来》《美丽家园》《雨花石》等。中文名:康慷外文名:moon别名:月亮公主国籍:中国民族:汉族

2024-11-14 01:05:32
范智出生于哪里
范智出生于哪里

范智出生于哪里范智范智,江苏南京人,《前沿讲座》、携训网特约合作讲师,资深舞蹈家和体操教练,礼仪实战演讲家,国际人才研究院(亚洲)名誉院长、客座教授,北京国智美礼仪文化工作室负责人、首席礼仪专家。中文名:范智外文名:FanZhi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职业:培训师主要成就:《首脑礼仪》代表作品:范智礼仪特训营、首脑人物礼仪风范职位:携训网特约

2024-10-27 05:34:22
郭晟凯出生于哪里
郭晟凯出生于哪里

郭晟凯出生于哪里郭晟凯郭晟凯(1980年生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学位。中国电影电视剧投资人、制片人、导演。是中国著名影视表演艺术家侯耀华弟子。2006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随后在中央电视台担任电视栏目导演,因2012年参与制作三部电视剧《宫锁珠帘》、《隋唐英雄》、《兰陵王》等随后转型做出品人、制片人。在成功转型后2013年开始参与制作国际著名导演吴宇森斥巨资拍摄

2024-08-13 06:35:50
陈钰铭出生于哪里
陈钰铭出生于哪里

陈钰铭出生于哪里陈钰铭陈钰铭,生于1958年12月,河南洛阳人,1976年入伍。·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结业于中国美院中国人物画高研班。·曾任总政治部解放军画报社美术编辑,主任编辑,总政治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员,一级美术师。全国青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全军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常

2024-08-30 18:32:54